九月八日登高作重九奇父赋三十韵与义拾余意亦赋十二韵 其一
唐宋诗
陈与义
九月风景好,节意满天涯。 书生尊所闻,登高乱城鸦。 虽无后乘丽,前驱载黄花。 两楼压波壮,众泽分夭斜。 居夷惊有苗,访古悲章华。 萧条湖海事,胜日一笑哗。 兴移三里亭,木影杂蛟蛇。
### 简要说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九月八日登高时所见的景色与所感的情思。展现了登高所见的壮阔风光,包含城市、湖泽、古迹等景象,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最后写兴致转移到三里亭,整体体现出诗人在特定时节的复杂心境。 ### 逐句注释 - “九月风景好,节意满天涯”: - **字词**:“节意”,节日的氛围和意趣。 - **句意**:九月的风景十分美好,重阳节的意趣弥漫在天涯各处。 - “书生尊所闻,登高乱城鸦”: - **字词**:“尊所闻”,尊崇所听闻的习俗;“乱城鸦”,使城中的乌鸦飞乱。 - **句意**:身为书生尊崇登高的习俗,登高的举动惊扰了城中的乌鸦。 - “虽无后乘丽,前驱载黄花”: - **字词**:“后乘”,随从的车辆;“前驱”,前行的队伍。 - **句意**:虽然没有华丽的随从车辆,但前行的队伍中载着黄色的菊花。 - “两楼压波壮,众泽分夭斜”: - **字词**:“两楼”,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是当地的两座楼阁;“压波”,形容楼阁气势雄伟,仿佛压在水波之上;“夭斜”,形容湖泽交错的样子。 - **句意**:两座楼阁气势雄伟地压在水波之上,众多湖泽交错分布。 - “居夷惊有苗,访古悲章华”: - **字词**:“居夷”,居住在偏远之地;“有苗”,古代的一个部落;“章华”,章华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离宫。 - **句意**:居住在偏远之地惊讶于曾经有苗部落的存在,寻访古迹为章华台的兴衰而悲叹。 - “萧条湖海事,胜日一笑哗”: - **字词**:“萧条湖海事”,指湖海一带的荒凉景象;“胜日”,美好的日子。 - **句意**:湖海一带呈现出萧条荒凉的景象,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大家还是发出了欢快的笑声。 - “兴移三里亭,木影杂蛟蛇”: - **字词**:“兴移”,兴致转移;“木影杂蛟蛇”,树木的影子交错如同蛟蛇。 - **句意**:兴致转移到了三里亭,那里树木的影子交错仿佛蛟蛇一般。 ### 现代译文 九月的风景是如此美妙, 重阳节的意趣弥漫天涯海角。 书生尊崇着听闻的习俗, 登高惊扰了城中的乌鸦喧闹。 虽没有华丽随从车辆相伴, 前行队伍却载着金黄菊花。 两座楼阁压在水波上多壮观, 众多湖泽交错分布很杂乱。 居住在偏远之地惊有苗部落, 寻访古迹为章华台兴衰悲叹。 湖海一带呈现出萧条景象, 美好日子里大家欢笑不断。 兴致转移到了三里亭之上, 树木影子交错像蛟蛇一般。 ### 创作背景 陈与义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这首诗创作于九月八日,临近重阳节。具体创作地点可能是他在某个偏远之地任职或漂泊时。他可能借登高的习俗,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触景生情,联想到历史的变迁和当下社会的动荡,从而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眼前九月登高所见的实景描写,如“两楼压波壮,众泽分夭斜”“木影杂蛟蛇”等,生动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又有对历史的虚写,如“居夷惊有苗,访古悲章华”,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萧条的湖海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忧虑;而“胜日一笑哗”则以乐景衬哀情,更深刻地表达出在动荡社会中人们复杂的心境。 - **语言特色**:语言简洁明快,用质朴的文字描绘出丰富的画面。如“乱城鸦”“载黄花”等表述,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登高时的情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 **意境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带有悲凉的意境。前半部分描绘登高所见的宏大景观,给人以开阔之感;后半部分通过对历史古迹的追思和萧条湖海的描写,增添了一份沧桑与悲凉,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