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一首
唐宋诗
法藏
古人重义不重金,曲高和寡勿(《宗镜录》、《偈颂》作“无”)知音。 今时志(《宗镜录》、《偈颂》作“学”)士还如此,语默动用迹难寻。 所嗟世上歧路者,终日崎岖狂(《宗镜录》、《偈颂》作“枉”)用心。 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须登险(《宗镜录》作“陟”)访椿林。 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音。 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秤卖他人(《宗镜录》、《偈颂》作“小秤买他”)金。 心无相,用还(《偈颂》作“能”)深,无常境界不能侵。 运用能随高与下,灵光且(《偈颂》作“元”)不是浮沉。 无相无(《偈颂》、《宗镜录》无此字)心能运曜,应声应色随方照。 虽在方而不在方,任运高低总能妙。 亦(《偈颂》、《宗镜录》作“寻”)无头,复无尾,灵(《偈颂》、《宗镜录》作“焰”)光运运从何起? 只今起者便是心(《偈颂》、《宗镜录》作“祇者如今全是心”),心用明时更何你(《偈颂》、《宗镜录》作“心用明心心复尔”)。 不居方,无(一作“何”)处觅,运用无踪复无迹。 识取如今明觅(《偈颂》作“密”)人,终朝莫慢(《偈颂》作“漫”,《宗镜录》作“谩”)别求的。 懃(《宗镜录》作“劝”)心学,近藂林,莫将病眼认花针。 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 了(《偈颂》、《宗镜录》作“识”)取心,识(《偈颂》、《宗镜录》作“了”)取境,了心识境(《偈颂》、《宗镜录》作“识心了境”)禅河净。 但(《宗镜录》作“若”,《偈颂》作“知”)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劝且学,莫为师,不用登高向下窥。 平源不用金刚钻,剑刃之中错下锥。 向前来,莫人我,山僧有曲无人和。 了空无相即法师(《偈颂》作“了境心空即法王”),不用绫罗将作幡(《偈颂》作“为播”)。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议。 (《偈颂》三句作“大幽邃,不思议,可中学得大希奇”)。 自家坏(《偈颂》作“怀”)却真宝藏,终日从人乞布衣。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偈颂》作“上”)一波成。 但能当境无情计(《偈颂》作“系”),还同水面本地平。 应大躯,应小躯,运用只随如(《偈颂》作“如随”)意珠。 被(《偈颂》作“披”)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偈颂》作“应物之情”)体不殊。 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 凡夫只是未曾观,那得自轻而退屈。 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 什(《偈颂》作“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长(《偈颂》作“恒”)不歇。 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 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烛无形(《偈颂》作“元无”)对。 设使(《偈颂》作“尔”)任持浮幻身,运用都无舌身意。 (南唐静筠二僧《祖堂集》卷十四,宋子升、本如《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上之下,另《宗镜录》卷九〖作古德歌〗、卷十八、卷四四、卷九八收此歌部分文字。 )。
### 简要说明 这首诗围绕佛教义理展开,强调古人重义轻利、曲高和寡的境界,批评世人在追求佛法过程中舍近求远、枉费心力的行为。同时阐述了心的无相、妙用以及了心识境、摆脱妄情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正确的修行来领悟佛法真谛,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觉悟。 ### 逐句注释 - “古人重義不重金,曲高和寡勿知音”: - **字词**:“义”指道义;“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 **句意**:古代的人看重道义而不看重金钱,他们的境界高深,很少有人能理解他们。 - “今時志士還如此,語默動用跡難尋”: - **字词**:“志士”,有志向的人;“语默动用”,言语、沉默、行动、运用,指人的各种行为表现。 - **句意**:现在有志向追求佛法的人也是这样,他们的行为和境界难以捉摸。 - “所嗟世上歧路者,終日崎嶇狂用心”: - **字词**:“嗟”,叹息;“歧路者”,迷失方向的人;“崎岖”,形容道路不平坦,这里比喻追求佛法的过程艰难。 - **句意**:可叹世上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整天在艰难的道路上疯狂地白费心思。 - “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須登險訪椿林”: - **字词**:“旃檀”,一种香木,比喻容易获得且珍贵的佛法正道;“椿林”,普通树林,比喻艰难而不必要的修行途径。 - **句意**:平坦大道上的珍贵佛法他们不肯接受,却非要去攀登险峰寻找普通的树林。 - “窮子捨父遠逃逝,却於本舍絕知音”: - **字词**:“穷子”,比喻迷失本心的人;“本舍”,指自己的本心。 - **句意**:迷失本心的人像穷孩子舍弃父亲远逃一样,在自己的本心中断绝了对佛法的领悟。 - “貧女宅中無價寶,却將秤賣他人金”: - **字词**:“贫女”,比喻凡夫俗子;“无价宝”,指每个人本具的佛性。 - **句意**:贫女家中本来有无价之宝,却用小秤去换别人的金子,比喻人们不珍惜自己的佛性,去追求外在的东西。 - “心無相,用還深,無常境界不能侵”: - **字词**:“无相”,没有固定的相状;“无常境界”,指变化无常的世俗世界。 - **句意**:心没有固定的相状,但它的作用却很深远,不会被变化无常的世俗世界所侵扰。 - “運用能隨高與下,靈光且不是浮沉”: - **字词**:“灵光”,指心的灵明之光。 - **句意**:心的运用能够随着高低不同的情况而变化,它的灵明之光不会随着世俗的沉浮而改变。 - “無相無心能運曜,應聲應色隨方照”: - **字词**:“运曜”,运转照耀;“随方照”,根据不同的情况而照耀。 - **句意**:心无相无心却能运转照耀,能够根据声音和色相的不同而相应地照耀。 - “雖在方而不在方,任運高低總能妙”: - **字词**:“在方”,处于一定的情境中。 - **句意**:虽然心处于一定的情境中,但又不被情境所局限,无论高低变化都能展现出奇妙的作用。 - “亦無頭,復無尾,靈光運運從何起”: - **字词**:“运运”,连续不断。 - **句意**:心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它的灵明之光连续不断地出现,却不知从何而起。 - “只今起者便是心,心用明時更何你”: - **字词**:“心用明”,心的作用显明。 - **句意**:当下产生的就是心,当心得以显明时,就没有你我之分了。 - “不居方,何處覓,運用無蹤復無跡”: - **字词**:“居方”,固定在某个地方。 - **句意**:心不固定在某个地方,到哪里去寻觅它呢?它的运用没有踪迹可寻。 - “識取如今明覓人,終朝莫慢別求的”: - **字词**:“识取”,认识领悟;“明觅人”,明白寻觅佛法的人。 - **句意**:认识到当下就是寻觅佛法的人,整天不要懈怠地去别处寻找目标。 - “懃心學,近藂林,莫將病眼認花針”: - **字词**:“勤心学”,用心学习;“藂林”,指修行的场所;“病眼”,比喻错误的认知。 - **句意**:要用心学习佛法,靠近修行的场所,不要用错误的认知去看待事物。 - “說教本窮無相理,廣讀元來不識心”: - **字词**:“说教”,讲解佛法;“穷”,探究到底;“元来”,原来。 - **句意**:讲解佛法本是为了探究无相的道理,但广泛阅读经典原来却不能认识自己的心。 - “了取心,識取境,了心識境禪河淨”: - **字词**:“了取”,了解领悟;“禅河”,比喻清净的心境。 - **句意**:了解领悟心,认识事物的境界,当能了悟心和境时,心境就会像禅河一样清净。 - “但能了境便識心,萬法都如闥婆影”: - **字词**:“万法”,指一切事物;“闥婆影”,即乾闼婆城,佛教用语,比喻虚幻不实的东西。 - **句意**:只要能够了解事物的境界就能认识心,一切事物都像乾闼婆城的幻影一样虚幻不实。 - “勸且學,莫爲師,不用登高向下窺”: - **字词**:“为师”,指好为人师。 - **句意**:劝大家暂且用心学习,不要好为人师,不用登高去向下窥视。 - “平源不用金剛鑽,劍刃之中錯下錐”: - **字词**:“平原”,比喻容易的修行途径;“金刚钻”,比喻高深的方法。 - **句意**:在容易的修行途径上不用使用高深的方法,就像在剑刃上错误地去下锥子一样。 - “向前來,莫人我,山僧有曲無人和”: - **字词**:“人我”,指人我分别的观念。 - **句意**:向前修行,不要有你我分别的观念,我这山僧的佛法曲调无人能和。 - “了空無相即法師,不用綾羅將作幡”: - **字词**:“了空无相”,领悟空性和无相的道理;“幡”,旗帜,比喻外在的形式。 - **句意**:领悟了空性和无相的道理就是真正的法师,不用绫罗来制作旗帜(追求外在形式)。 -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議”: - **字词**:“可中了”,如果能够领悟;“大人”,指有高深境界的人。 - **句意**:如果能够领悟,那就太奇妙了,有高深境界的人的境界幽邃不可思议。 - “自家壞却真寶藏,終日從人乞布衣”: - **字词**:“真宝藏”,指自己的佛性。 - **句意**:自己毁坏了自己的真宝藏,整天向别人乞求粗布衣服(比喻追求外在的物质)。 -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一波成”: - **字词**:“取境界”,执着于事物的境界;“妄情”,虚妄的情感。 - **句意**:执着于事物的境界,虚妄的情感就会产生,就像水面上涌起一波一样。 - “但能當境無情計,還同水面本地平”: - **字词**:“情计”,情感和执着的想法。 - **句意**:只要在面对境界时没有情感和执着的想法,就会像水面一样恢复平静。 - “應大軀,應小軀,運用只隨如意珠”: - **字词**:“应大躯、应小躯”,指应对大小不同的身体情况;“如意珠”,比喻随心所愿的能力。 - **句意**:无论应对大的身体还是小的身体,运用都能随心所愿。 - “被毛戴角形雖異,能應之心體不殊”: - **字词**:“被毛戴角”,指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 - **句意**:虽然各种生命形态不同,但能够应对的心的本体是没有差别的。 - “應眼時,若千日,萬像不能逃影質”: - **字词**:“应眼”,应对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千日”,形容光明明亮。 - **句意**:当应对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时,就像有千日之光,万物的影像都无法逃脱。 - “凡夫只是未曾觀,那得自輕而退屈”: - **字词**:“观”,观察领悟;“退屈”,退缩屈服。 - **句意**:凡夫只是未曾观察领悟,怎么能自我轻视而退缩屈服呢。 - “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 - **字词**:“应耳”,应对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 **句意**:当应对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时,就像幽深的山谷,大小声音都能容纳。 - “什方鍾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 - **字词**:“什方”,十方;“灵光”,心的灵明之光。 - **句意**:十方的钟鼓同时鸣响,心的灵明之光连续不断。 - “應意時,絕分別,照燭森羅長不歇”: - **字词**:“应意”,应对意识活动;“照烛”,照耀;“森罗”,指宇宙万物。 - **句意**:当应对意识活动时,断绝分别心,照耀宇宙万物永不停止。 - “透過山河石壁間,要且照時常寂滅”: - **字词**:“寂减”,寂静空明。 - **句意**:心的光明能够透过山河石壁,而且照耀时常常保持寂静空明。 - “境自虛,不須畏,終朝照燭無形對”: - **字词**:“境自虚”,境界本身是虚幻的。 - **句意**:境界本身是虚幻的,不必害怕,整天照耀而没有实质的对象。 - “設使任持浮幻身,運用都無舌身意”: - **字词**:“任持”,维持;“浮幻身”,虚幻的身体;“舌身意”,指言语、身体和意识的活动。 - **句意**:即使维持着虚幻的身体,运用时也没有言语、身体和意识的执着。 ### 现代译文 古代的人看重道义而不看重金钱,他们境界高深,知音难觅。 现在有志向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的行为难以捉摸。 可叹世上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整天在艰难的道路上白费心思。 平坦大道上的珍贵佛法他们不接受,却非要去攀登险峰寻找普通的树林。 迷失本心的人像穷孩子舍弃父亲远逃,在自己的本心中断绝了对佛法的领悟。 贫女家中本来有无价之宝,却用小秤去换别人的金子。 心没有固定的相状,但作用深远,不会被无常的世俗世界侵扰。 心的运用能随高低变化,它的灵明之光不会随世俗沉浮。 心无相无心却能运转照耀,能根据声音和色相相应照耀。 心虽处于情境中却不受局限,高低变化都能展现奇妙作用。 心既无开头也无结尾,它的灵明之光不知从何而起。 当下产生的就是心,当心得以显明就没有你我之分。 心不固定在一处,无处寻觅,它的运用没有踪迹。 认识到当下就是寻觅佛法的人,整天不要懈怠地去别处寻找。 要用心学习佛法,靠近修行场所,不要用错误的认知看待事物。 讲解佛法本是探究无相之理,但广泛阅读却不能认识自己的心。 了解领悟心和境,心境就会像禅河一样清净。 只要了解事物境界就能认识心,一切事物都像幻影一样虚幻。 劝大家用心学习,不要好为人师,不用登高向下窥视。 在容易的修行途径上不用高深方法,就像在剑刃上错误下锥。 向前修行,不要有你我分别的观念,我这山僧的佛法无人能和。 领悟空性和无相的道理就是真正的法师,不用追求外在形式。 如果能够领悟,那就太奇妙了,有高深境界的人不可思议。 自己毁坏了真宝藏,整天向别人乞求粗布衣服。 执着于境界,虚妄的情感就会产生,就像水面涌起一波。 面对境界没有执着的想法,就像水面恢复平静。 无论应对何种身体情况,运用都能随心所愿。 各种生命形态不同,但能应对的心的本体没有差别。 应对眼睛所见时,像有千日之光,万物影像无法逃脱。 凡夫只是未曾领悟,怎能自我轻视而退缩。 应对耳朵所听时,像幽深山谷,大小声音都能容纳。 十方钟鼓同时鸣响,心的灵明之光连续不断。 应对意识活动时,断绝分别心,照耀万物永不停止。 心的光明能透过山河石壁,照耀时常常寂静空明。 境界本身虚幻,不必害怕,整天照耀却无实质对象。 即使维持着虚幻的身体,运用时也没有言语、身体和意识的执着。 ### 创作背景 法藏是唐代高僧,华严宗实际创始人。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佛教发展的大背景下,当时佛教各宗派争鸣,修行方法和理念多样。法藏此诗旨在弘扬华严宗的义理,批评世人在追求佛法过程中舍本逐末、迷失本心的现象,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心的本质和佛法的真谛,通过正确的修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觉悟。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比喻象征**: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穷子舍父远逃逝”“贫女宅中无价宝”等,将抽象的佛教义理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这些比喻,生动地说明了人们迷失本心、不珍惜自身佛性的现象。 - **对比衬托**:将古人重义轻利、曲高和寡的境界与今时“歧路者”枉费心力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世人在追求佛法上的错误方向。同时,将心的无相、妙用与无常境界相对比,强调了心的超越性和稳定性。 - **语言特色**:语言质朴通俗,多使用口语化表达,如“莫将病眼认花针”“剑刃之中错下锥”等,使诗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在大众中传播佛教教义。同时,诗中也运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无相”“无常”“禅河”等,体现了诗歌的专业性和宗教性。 - **意境营造**:通过对心的描述和对修行境界的阐释,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超越世俗的意境。如“心无相,用还深,无常境界不能侵”“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烛无形对”等诗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心境空明的境界,引导读者进入佛教的修行世界,去领悟佛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