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
王之道
念奴娇
黄花照眼,对西风庭槛,为渠凝伫。
准拟登高酬一醉,底事晚来微雨。
蟋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
龙山何处,无言暗想烟树。
须知天意随人,重阳晴未晚,不须频诉。
幸有兵厨三万斛,足助赏心欢趣。
千里江山,两行珠翠,端为骚人付。
层楼飞观,应容老子追步。
### 简要说明
这首词围绕重阳佳节展开,词人原本打算登高饮酒,却遇傍晚微雨。词中描绘了蟋蟀声、芭蕉叶等秋景,表达了词人对重阳天气的期待和自我宽慰。同时展现出有美酒、美景、美人相伴的欢趣,体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心境以及对赏景游乐的向往。
### 逐句注释
- “黄花照眼,对西风庭槛,为渠凝伫”:
- **字词**:“黄花”,指菊花;“渠”,它,这里指菊花;“凝伫”,长时间站立凝望。
- **句意**:菊花光彩照人,面对西风吹拂的庭院栏杆,我为它长时间站立凝望。
- “准拟登高酬一醉,底事晚来微雨”:
- **字词**:“准拟”,打算;“底事”,何事,为什么。
- **句意**:打算登高饮酒一醉方休,为什么傍晚却下起了微微细雨。
- “蟋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
- **字词**:“争如许”,怎会如此。
- **句意**:在蟋蟀的叫声中,在芭蕉叶上,怎么会如此让人烦闷。
- “龙山何处,无言暗想烟树”:
- **字词**:“龙山”,用东晋桓温重阳登高龙山的典故,这里泛指登高之地。
- **句意**:登高之地在哪里呢,我默默无言,暗自想象着烟雾笼罩的树林。
- “须知天意随人,重阳晴未晚,不须频诉”:
- **字词**:“频诉”,频繁诉说不满。
- **句意**:要知道天意是顺着人的,重阳节天晴还不晚,不必频繁地诉说不如意。
- “幸有兵厨三万斛,足助赏心欢趣”:
- **字词**:“兵厨”,指公家的酒库;“斛”,古代容量单位。
- **句意**:幸好公家酒库里有大量的美酒,足够增添我赏心的欢乐情趣。
- “千里江山,两行珠翠,端为骚人付”:
- **字词**:“珠翠”,指代美人;“骚人”,诗人,这里指词人自己。
- **句意**:千里的江山美景,身边两行美人,都是专为我这样的诗人而呈现的。
- “层楼飞观,应容老子追步”:
- **字词**:“层楼飞观”,高大雄伟的楼阁;“老子”,词人自称。
- **句意**:那高大的楼阁,应该会容许我去登临游览。
### 现代译文
菊花光彩夺目映入眼帘,
我对着西风吹拂的庭院栏杆,
为它久久站立凝望。
本打算登高畅饮一醉方休,
为何傍晚时分却下起了细雨。
蟋蟀声声叫,
雨滴打在芭蕉叶上,
怎么会这般让人烦闷。
登高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默默无语,
暗自想象着烟雾笼罩的树林。
要知道天意是随人的,
重阳节天晴还不晚,
不必总是抱怨。
幸好公家酒库里美酒很多,
足够增添我赏景的欢乐。
千里的江山美景,
身边还有美人相伴,
都是为我这样的诗人准备的。
那高大的楼阁,
应该会让我去登临游览一番。
### 创作背景
王之道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这首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但从词中描绘重阳的情景来看,应是在重阳节前后所作。当时社会动荡,然而词人在词中未过多体现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是专注于重阳佳节的活动安排与心境变化,可能是借节日之景与活动来排遣内心的复杂情绪,展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用典**:“龙山”运用了东晋桓温重阳登高龙山的典故,增添了文化底蕴,丰富了词的内涵,也暗示了词人对传统重阳登高习俗的向往。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黄花”“西风”“蟋蟀声”“芭蕉叶”“烟树”等秋景,抒发了词人因微雨不能登高的烦闷之情;而“千里江山,两行珠翠”则借美景美人之景,表达了词人乐观豁达、自我宽慰的心境。
- **语言特色**: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如“准拟”“底事”“怎得”等口语化词汇的运用,使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 **情感表达**:情感起伏变化,先是因微雨不能登高而烦闷,接着自我宽慰,认为天意随人,最后展现出有美酒、美景、美人相伴的欢趣与对游览楼阁的期待,体现了词人情感的丰富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