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首 其二
唐宋诗
陆游
高帝王蜀汉,天下岂易图。 幡然用其锋,项羽不支梧。 嗟余昔从戎,久戍南郑墟。 登高望夕烽,只尺咸阳都。 群胡本无政,剽夺常自如。 民穷诉苍天,日夜思来苏。 连年况枯旱,关辅尤空虚。 安得节制帅,弓刀肃驰驱。 父老上牛酒,善意不可孤。 诸将能办此,机会无时无。
### 简要说明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引,回顾自己从军经历,描述了沦陷区百姓的困苦和盼望王师的心情,以及当地恶劣的现状,最后呼吁能有良将把握时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北伐成功、恢复山河的爱国情怀。 ### 逐句注释 - “高帝王蜀汉,天下岂易图”: - **字词**:“高帝”,指汉高祖刘邦;“王”,用作动词,称王;“图”,谋取。 - **句意**:汉高祖在蜀地和汉中称王,天下哪是那么容易谋取的。 - “幡然用其锋,项羽不支梧”: - **字词**:“幡然”,迅速转变的样子;“支梧”,支撑、抵挡。 - **句意**:(刘邦)迅速地发挥他军队的锋芒,项羽就难以抵挡了。 - “嗟余昔从戎,久戍南郑墟”: - **字词**:“嗟”,感叹词;“从戎”,参军;“南郑”,今陕西汉中,当时是抗金前线;“墟”,区域。 - **句意**:感叹我过去参军,长久地驻守在南郑这个地方。 - “登高望夕烽,只尺咸阳都”: - **字词**:“夕烽”,晚上的烽火;“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咸阳都”,咸阳是秦朝都城,这里代指沦陷的中原地区。 - **句意**:登上高处眺望晚上的烽火,(感觉)距离沦陷的中原地区近在咫尺。 - “群胡本无政,剽夺常自如”: - **字词**:“群胡”,指金朝统治者;“无政”,没有善政;“剽夺”,抢劫掠夺;“自如”,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句意**:金朝统治者本来就没有善政,常常肆意地抢劫掠夺百姓。 - “民穷诉苍天,日夜思来苏”: - **字词**:“民穷”,百姓穷困;“来苏”,从疾苦中获得重生。 - **句意**:百姓穷困得只能向苍天倾诉,日夜盼望能从疾苦中获得重生。 - “连年况枯旱,关辅尤空虚”: - **字词**:“连年”,接连多年;“关辅”,关中及三辅地区,指长安附近。 - **句意**:况且连年遭遇干旱,关中地区尤其空虚。 - “安得节制帅,弓刀肃驰驱”: - **字词**:“安得”,怎么能够得到;“节制帅”,能统领军队、指挥有方的将领;“肃驰驱”,严肃地驱马出征。 - **句意**:怎么能够得到能统领军队、指挥有方的将领,带着弓箭和刀严肃地驱马出征呢。 - “父老上牛酒,善意不可孤”: - **字词**:“上”,进献;“牛酒”,牛肉和酒,古代用作犒劳、馈赠的物品;“孤”,辜负。 - **句意**:沦陷区的父老乡亲会进献牛肉和酒来犒劳军队,他们的善意不能辜负。 - “诸将能办此,机会无时无”: - **字词**:“办此”,做到这件事(指北伐成功)。 - **句意**:各位将领如果能做到北伐这件事,机会是随时都有的。 ### 现代译文 汉高祖在蜀地和汉中称王,天下哪是轻易就能谋取的。 他迅速发挥军队的锋芒,项羽就难以抵挡了。 感叹我过去参军,长久驻守在南郑。 登上高处眺望晚上的烽火,感觉距离沦陷的中原近在咫尺。 金朝统治者本就没有善政,常常肆意抢劫掠夺百姓。 百姓穷困向苍天倾诉,日夜盼望能脱离苦海。 况且连年干旱,关中地区尤其空虚。 怎么能得到能统领军队的将领,带着武器严肃出征呢。 沦陷区的父老会进献酒肉犒劳,他们的善意不能辜负。 各位将领若能北伐,机会随时都有。 ###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大片领土被金朝占领。陆游一生力主抗金,渴望收复中原。他曾在南郑任职,参与抗金军事活动。这首诗创作于他从军之后,当时沦陷区百姓生活困苦,金朝统治无道,陆游有感于此,写下此诗,希望南宋能抓住时机北伐。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用典**:诗开篇用汉高祖刘邦在蜀地汉中崛起最终战胜项羽的典故,借古喻今,暗示南宋若能像刘邦一样果断出击,也有收复中原的可能,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说服力。 - **对比**:将沦陷区百姓在金朝统治下的困苦生活,如“群胡本无政,剽夺常自如”“民穷诉苍天”与百姓盼望王师的急切心情“日夜思来苏”进行对比,突出百姓渴望摆脱金朝统治的愿望,也为呼吁北伐做铺垫。 - **语言特色**:语言质朴直白,情感真挚,如“安得节制帅,弓刀肃驰驱”“诸将能办此,机会无时无”等语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良将北伐的期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意境营造**:通过对沦陷区百姓困苦生活和当地干旱空虚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凄凉的氛围,同时又蕴含着诗人渴望北伐成功、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急切之情,使诗歌既有现实的悲苦,又有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