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吟
唐宋诗
郭祥正
山中吟,白日长,碧霄泉暖菖蒲香。 仙翁劝我采为食,登高遂觉足力强。 登高望远远思发,春风浩浩天茫茫。 美人一别隔沧海,青鸟寄与双明珰。 青鸟东飞亦不返,草色绿缛云徜徉。 草色几回绿,云飞无故乡。 魂迷梦断意何在,山中吟,白日长。
### 简要说明 这首诗围绕“山中吟”展开,描绘了山中菖蒲飘香等美好景象,诗人在仙翁劝说下采菖蒲食用后足力变强,进而登高望远触发情思。诗中表达了对美人的思念之情,青鸟传情却无回应,最后以时光漫长、愁绪难解作结,情感深沉而惆怅。 ### 逐句注释 - “山中吟,白日长,碧霄泉暖菖蒲香”: - **字词**:“碧霄”,蓝天;“菖蒲”,一种水生植物,有香气,可入药。 - **句意**:在山中吟诗,感觉白天格外漫长,蓝天之下泉水温暖,菖蒲散发着阵阵香气。 - “仙翁劝我采为食,登高遂觉足力强”: - **字词**:“仙翁”,指山中似仙人般的老者。 - **句意**:山中的仙翁劝我采摘菖蒲来吃,我吃了之后登高便觉得脚力变强了。 - “登高望远远思发,春风浩浩天茫茫”: - **字词**:“远思”,悠远的情思;“浩浩”,形容春风浩荡。 - **句意**:登高远望,悠远的情思油然而生,浩荡的春风中天空一片苍茫。 - “美人一别隔沧海,青鸟寄与双明珰”: - **字词**:“美人”,此处可能指诗人思念的人;“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后多代指信使;“明珰”,用珠玉制成的耳坠。 - **句意**:自从与美人分别后就像被沧海阻隔,我让青鸟给她送去一对明珰。 - “青鸟东飞亦不返,草色绿缛云徜徉”: - **字词**:“绿缛”,形容草色浓密如织锦;“徜徉”,自由自在地徘徊。 - **句意**:青鸟向东飞去却没有返回,地上草色浓密如绿毯,云朵自在地飘浮。 - “草色几回绿,云飞无故乡”: - **字词**:“几回”,几次,指过了几年。 - **句意**:草色绿了又绿,不知过了多少年,云朵四处飘飞没有故乡。 - “魂迷梦断意何在,山中吟,白日长”: - **字词**:“魂迷梦断”,形容极度思念而神魂颠倒、梦不成寐。 - **句意**:我神魂颠倒、梦不成寐,心意究竟归向何处呢?依旧在山中吟诗,感觉白天如此漫长。 ### 现代译文 在山中吟诗,感觉白日如此漫长, 蓝天之下泉水温暖,菖蒲散发着清香。 仙翁劝我采摘菖蒲当作食物品尝, 食用之后登高顿觉脚力无比强壮。 登高望远引发了我悠远的情思, 浩荡春风里天空一片迷茫景象。 与美人一别如被沧海无情阻挡, 我让青鸟送去一对珍贵的明珰。 青鸟向东飞去却再也没有归航, 地上草色如绿毯,云朵自在飘荡。 草色绿了一回又一回时光流淌, 云朵四处飘飞却没有自己故乡。 我神魂颠倒、梦不成寐心意彷徨, 依旧在山中吟诗,白日还是那么长。 ### 创作背景 郭祥正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一生仕途坎坷,为人豪爽尚气节,诗作风格奔放。这首《山中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推测,诗人处于山中闲适却又内心惆怅的状态。可能是在仕途不顺或者情感上有所缺失时,于山中隐居或游历期间创作此诗,借山中的景与事抒发自己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山中实景的描写,如“碧霄泉暖菖蒲香”“草色绿缛云徜徉”等,描绘出山中美好、宁静的自然景象;又有虚写,如“美人一别隔沧海,青鸟寄与双明珰”,通过想象青鸟传情来表达对美人的思念,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 **借景抒情**:以山中的草色、云朵等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草色几回绿,云飞无故乡”,草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云朵的漂泊无依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 **语言特色**:语言质朴自然,却富有表现力。如“山中吟,白日长”多次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抒情性,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悠长、惆怅的氛围。 - **意境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山中的美景本应让人愉悦,但诗人心中对美人的思念却无法排解,使得景色也染上了一层哀愁的色彩。从菖蒲飘香的美好到青鸟不归的失落,再到时光流逝的无奈,层层递进,将诗人的情感与山中的意境完美融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