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 其六
唐宋诗
张耒
今晨起何早,盥漱坐南轩。
啄木响高柳,春渠鸣乱泉。
悠然此时心,默默谁与言。
焚香阅素书,濯手开灵篇。
神爽道自合,体和真亦全。
萧萧毛发轻,浩气驱昏烦。
呼童策藜杖,蹑露开中园。
撷彼杞与菊,归烹助盘飧。
既饱谁与乐,登高望南山。
还归酌美酒,兴罢复陶然。
### 简要说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春日晨起后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聆听自然声响、焚香读书、采摘杞菊、登高望远、饮酒作乐等,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闲适愉悦的心境,表达了他对春日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喜爱。
### 逐句注释
- “今晨起何早,盥漱坐南轩”:
- **字词**:“盥漱”,洗脸漱口;“南轩”,南边的窗户或廊檐。
- **句意**:今天早晨起得多么早啊,洗漱完后坐在南边的廊檐下。
- “啄木响高柳,春渠鸣乱泉”:
- **字词**:“啄木”,啄木鸟;“春渠”,春天的水渠。
- **句意**:啄木鸟在高高的柳树上发出声响,春天的水渠里流淌着乱泉,发出鸣响。
- “悠然此时心,默默谁与言”:
- **字词**:“悠然”,闲适的样子;“默默”,沉默的样子。
- **句意**:此时内心闲适自在,却沉默着不知和谁诉说。
- “焚香阅素书,濯手开灵篇”:
- **字词**:“焚香”,点燃香料;“素书”,书籍;“濯手”,洗手;“灵篇”,指有灵性、有深意的篇章。
- **句意**:点燃香料阅读书籍,洗手后翻开有深意的篇章。
- “神爽道自合,体和真亦全”:
- **字词**:“神爽”,精神清爽;“道”,道理、哲理;“体和”,身体和谐;“真”,本真。
- **句意**:精神清爽自然与道理相合,身体和谐本真也得以保全。
- “萧萧毛发轻,浩气驱昏烦”:
- **字词**:“萧萧”,形容毛发轻盈的样子;“浩气”,浩然正气;“昏烦”,昏沉烦恼。
- **句意**:毛发轻盈自在,浩然正气驱赶了昏沉烦恼。
- “呼童策藜杖,蹑露开中园”:
- **字词**:“策”,拄着;“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蹑露”,踏着露水;“中园”,园中。
- **句意**:呼唤书童,拄着藜杖,踏着露水去打开园中门。
- “撷彼杞与菊,归烹助盘飧”:
- **字词**:“撷”,采摘;“杞”,枸杞;“菊”,菊花;“盘飧”,盘中的食物。
- **句意**:采摘那些枸杞和菊花,回来烹饪后增添盘中的食物。
- “既饱谁与乐,登高望南山”:
- **字词**:“既饱”,吃饱后;“南山”,南面的山。
- **句意**:吃饱后和谁一起分享快乐呢,那就登高眺望南面的山。
- “还归酌美酒,兴罢复陶然”:
- **字词**:“酌”,斟酒;“兴罢”,兴致结束;“陶然”,快乐的样子。
- **句意**:回来后斟上美酒,兴致结束后又沉醉在快乐之中。
### 现代译文
今天早晨起得很早,
洗漱完后坐在南边的廊檐。
啄木鸟在高柳上发出声响,
春天的水渠里乱泉鸣溅。
此时内心闲适,
沉默着不知与谁交谈。
点燃香料阅读书籍,
洗手后翻开灵妙的诗篇。
精神清爽与道理自然契合,
身体和谐本真得以保全。
毛发轻盈自在,
浩然正气驱赶了昏沉与烦乱。
呼唤书童拄着藜杖,
踏着露水打开园中门。
采摘枸杞和菊花,
回来烹饪增添盘中餐。
吃饱后和谁共享欢乐,
登高眺望南面的山峦。
回来斟上美酒,
兴致过后又沉醉欣然。
### 创作背景
张耒生活在北宋时期,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精确确定,但从诗中可以看出是在春日创作。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士人们注重精神生活和个人情趣的培养。张耒可能在一个春日的清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宁静,从而激发了他创作此诗的灵感,通过描绘自己的日常活动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动静结合**:诗中“啄木响高柳,春渠鸣乱泉”是动态描写,展现了春日清晨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而“悠然此时心,默默谁与言”则是静态描写,刻画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动静结合,使诗歌富有层次感。
-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啄木鸟、高柳、春渠、乱泉等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春日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的一系列活动,如读书、采摘、登高、饮酒等,也都是在景中进行,景中含情,情由景生。
- **语言特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修饰,但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例如“撷彼杞与菊,归烹助盘飧”,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采摘烹饪的过程,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
- **意境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和谐的意境。从清晨的自然声响,到读书时的精神愉悦,再到采摘登高饮酒的生活乐趣,都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春日里的悠然自得。诗中描绘的画面清新自然,如同一幅春日生活的画卷,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日的美好和生活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