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四块玉客中九日
元曲
张可久
落帽风,登高酒,人远天涯碧云秋,雨荒篱下黄花瘦。 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
### 简要说明 这首散曲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通过落帽风、登高酒、荒雨瘦菊等意象,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愁绪,强调了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时刻,孤独之感愈发浓烈。 ### 逐句注释 - “落帽风,登高酒”: - **字词**:“落帽风”,用晋代孟嘉在重阳节登高时帽子被风吹落的典故,后常用来表示重阳节登高的雅事;“登高酒”,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 **句意**:在有落帽雅事的秋风里,喝着重阳节登高时应景的酒。 - “人远天涯碧云秋”: - **字词**:“人远天涯”,指自己客居远方;“碧云秋”,秋天的碧云,点明时节。 - **句意**:人在遥远的天涯,面对的是秋天的碧云。 - “雨荒篱下黄花瘦”: - **字词**:“荒”,使……荒疏;“黄花”,指菊花。 - **句意**:秋雨使得篱笆下的菊花显得更加瘦弱、荒凉。 - “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 - **字词**:“楼上楼”,有不断登上更高处之意;“九月九”,即重阳节。 - **句意**:忧愁一层又一层,不断登上高楼,而今天正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 现代译文 在那能吹落帽子的秋风里,喝着登高应景的美酒。 人远在天涯,面对的是秋日的碧云。 秋雨让篱笆下的菊花显得那么瘦弱、荒凉。 愁绪一重又一重,我不断登上高楼, 可今天偏偏又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啊。 ### 创作背景 张可久一生仕途不得志,常年漂泊在外。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登高赏菊的节日,而他却客居他乡。这首散曲便是他在重阳节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愁苦。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用典**:“落帽风”运用孟嘉的典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雅趣,同时也暗示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 **借景抒情**:通过“碧云秋”“雨荒篱下黄花瘦”等景象的描写,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 **反复强调**:“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愁”“楼”“九月九”的反复使用,强化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和对重阳节的敏感,突出了孤独寂寞的氛围。 - **语言特色**:语言简洁明快,直白地表达情感,同时又不失典雅。如“落帽风,登高酒”短短六个字,就概括了重阳节的两个重要活动,富有表现力。 - **意境营造**:整首散曲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秋风、碧云、荒雨、瘦菊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与作者客居他乡的愁苦心境相契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在重阳节时的孤独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