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唐宋诗
李白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今兹讨鲸鲵,旌斾何缤纷。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 简要说明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上巴陵,置酒远望洞庭水军的情景。诗中既有对眼前壮阔洞庭水景的描写,也回顾了历史上汉武帝的巡游之事,着重展现了当时水军的浩大阵容和战斗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平叛战争的关注和期待,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摧破妖氛的豪情壮志,同时对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表示不屑。 ### 逐句注释 -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 **字词**:“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秋云”,秋天的云彩。 - **句意**:重阳节这天天气晴朗,登高望去没有秋天的云彩。 -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 **字词**:“造化”,指大自然;“辟”,开辟;“了然”,清楚明白;“楚汉分”,楚汉的分界线。这里指洞庭湖一带曾是楚汉相争的地域。 - **句意**:大自然开辟了山川河岳,清楚地划分出楚汉的界限。 - “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 **字词**:“鼓”,鼓动;“合沓”,重叠、攒聚;“蹙”,收缩、聚集;“龙文”,像龙鳞一样的波纹。 - **句意**:大风鼓动着横向的波浪,层层叠叠聚集成像龙鳞一样的波纹。 -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 **字词**:“传”,记载;“游豫”,帝王出游;“楼船”,有楼的大船;“横汾”,横渡汾水。这里引用汉武帝《秋风辞》中“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典故。 - **句意**:回忆往昔,记载着汉武帝出游,他乘坐楼船横渡汾水的壮观景象。 - “今兹讨鲸鲵,旌斾何缤纷”: - **字词**:“今兹”,如今;“鲸鲵”,比喻凶恶的敌人;“旌斾”,旗帜。 - **句意**:如今讨伐凶恶的敌人,旗帜是多么的缤纷。 -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 **字词**:“白羽”,军中指挥用的白色羽扇;“罗”,排列。 - **句意**:军中指挥用的白羽扇放在酒樽旁,洞庭湖周围排列着三军。 -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 **字词**:“黄花”,菊花;“掇手”,伸手采摘。 - **句意**:重阳节的菊花也无暇伸手去采摘,只听到远处传来的战鼓声。 -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 **字词**:“颓阳”,落日;“停曛”,停止西沉。 - **句意**:有人舞剑使得落日仿佛都停止了西沉。 -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 **字词**:“酣歌”,尽情高歌;“妖氛”,指叛军的气焰。 - **句意**:尽情高歌激励着壮士们,一定可以摧毁叛军的气焰。 - “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 **字词**:“龌龊”,局促、狭隘;“不足群”,不值得与之为伍。 - **句意**:像陶渊明那样在东篱下隐居的生活是狭隘的,不值得与之相提并论。 ### 现代译文 重阳节这天天气晴朗清爽, 登高远眺不见秋天的云彩。 大自然开辟了山川河岳, 清晰地划分出楚汉的界限。 大风鼓动着横向的波浪, 层层叠叠聚成龙鳞般波纹。 回忆往昔汉武帝出游, 楼船横渡汾水景象壮观。 如今讨伐凶恶的敌人, 旗帜缤纷飘扬在天地间。 白羽扇放在酒樽的旁边, 洞庭湖周围排列着三军。 无暇伸手去采摘菊花, 只听到远处传来战鼓声。 舞剑使得落日停止西沉, 尽情高歌激励着壮士们。 一定可以摧毁叛军气焰, 东篱下隐居生活太狭隘, 陶渊明不值得与我同群。 ###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朝政府正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平叛。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还后,来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在重阳节这天,他登上巴陵城楼,置酒远望,看到了在洞庭湖操练的水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平叛战争的关注和渴望为国家效力的心情。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眼前重阳节巴陵登高所见洞庭湖水景、水军阵容等实景的描写,如“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又有对历史上汉武帝游豫横汾这一虚景的回忆,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用典**:引用汉武帝《秋风辞》中“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典故,以古衬今,借汉武帝的壮观出游来衬托如今唐朝水军的浩大阵容,同时也暗示了平叛战争的重要意义。 - **夸张**:“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舞剑之人的气势和激情,从侧面表现出壮士们的豪情壮志。 - **语言特色**:语言豪放壮阔,富有感染力。如“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旌斾何缤纷”等诗句,生动地描绘出了自然景象和战争场景的宏大壮观,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特点。 - **意境营造**:通过对重阳节登高、湖水、水军、战鼓等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慷慨激昂的意境。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战争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使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张力和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