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段好古外郎二首 其二
唐宋诗
王奕
黍峰蒲糁正关情,况复登高望冶城。 惊见北方真学者,尚怜南国旧书生。 风遗异世晋有笏,犹在君家唐未轻。 三复谩行诗句好,雩坛从此振吟声。
### 简要说明 这首诗是王奕和段好古外郎的唱和之作。诗歌围绕黍峰登高望冶城展开,表达了对北方学者的惊叹与赞赏,对南国书生的怜惜,还提及了晋代的笏板和唐代的事迹,最后对段好古的诗句给予高度评价,体现出诗歌唱和间的情谊与文化交流。 ### 逐句注释 - “黍峰蒲糁正关情,况复登高望冶城”: - **字词**:“黍峰”,可能是当地一座山峰;“蒲糁”,可能指蒲草之类,此处应是描绘黍峰周边的景色;“冶城”,地名,有历史文化意义。 - **句意**:黍峰边蒲草的景色正牵动着我的情思,更何况我还登上高处眺望冶城。 - “惊见北方真学者,尚怜南国旧书生”: - **字词**:“北方真学者”,指段好古等有学识的人;“南国旧书生”,诗人自指或泛指南方的书生。 - **句意**:惊讶地见到了北方真正有学问的学者,还承蒙他怜惜我这南方的旧书生。 - “风遗异世晋有笏,犹在君家唐未轻”: - **字词**:“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板子;“犹在君家”,说明段家可能有传承的物品;“唐未轻”,可能指段家在唐代也受重视。 - **句意**:晋代遗留下来的风气和笏板,到现在还在你家留存,而且在唐代你家也是受重视的。 - “三复谩行诗句好,雩坛从此振吟声”: - **字词**:“三复”,反复诵读;“谩行”,应是段好古所作诗歌的内容相关;“雩坛”,古代求雨的祭坛,这里可能象征文化场所。 - **句意**:我反复诵读你那些美好的诗句,从今以后雩坛这里将会因你的诗而响起吟哦之声。 ### 现代译文 黍峰边蒲草的景致正撩拨着我的情思, 更何况我登上高处眺望那冶城之地。 惊讶地见到北方真正有学识的学者, 还承蒙他怜惜我这南方的旧日书生。 晋代遗留的风气和笏板仍在你家留存, 在唐代你家也是备受重视门庭不低。 我反复诵读你那美好的诗句多遍啊, 从今以后雩坛将会响起吟哦的声音。 ### 创作背景 王奕生活在宋末元初,这是一个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文化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存在,唱和诗歌是文人之间常见的交流方式。这首诗是王奕和段好古外郎的唱和之作,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定,但应是在两人有了一定交往之后,王奕有感于段好古的学识和诗歌,从而写下此诗以作回应。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用典**:诗中“晋有笏”等运用了典故,通过晋代的笏板这一文化符号,暗示段家的家族传承和文化底蕴,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 **对比**:“北方真学者”与“南国旧书生”形成对比,既突出了北方学者的学识,又流露出诗人作为南方书生的自谦与感慨。 - **语言特色**:语言较为典雅,用词精准,如“关情”“尚怜”等词细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句对仗工整,如“惊见北方真学者,尚怜南国旧书生”,体现了诗歌的格律之美。 - **意境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庄重、文化气息浓厚的意境。从黍峰登高望冶城的场景描写,到对段家历史的追溯,再到对段好古诗歌的赞美,层层递进,展现出诗人与段好古之间的文化交流氛围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