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辛判官
唐宋诗
欧阳修
被荐方趋召,还乡仍彩衣。 看山向家近,上路逐鸿飞。 结绶同为客,登高独送归。 都门足行者,莫讶柳条稀。
### 简要说明 这首诗是欧阳修送别辛判官之作。诗中先写辛判官被举荐后即将赴召又能衣锦还乡的情况,接着描绘其归乡途中的情景,最后抒发自己送别友人的孤独之感,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 逐句注释 - “被荐方趋召,还乡仍彩衣”: - **字词**:“荐”,举荐;“趋召”,赶赴朝廷的征召;“彩衣”,这里指辛判官荣归故里,如同穿着华丽的衣服一般荣耀,也可能有以“彩衣娱亲”之意,表达他可以回乡侍奉亲人。 - **句意**:辛判官被人举荐,正要赶赴朝廷的征召,此时还能衣锦还乡。 - “看山向家近,上路逐鸿飞”: - **字词**:“向家近”,朝着家乡越来越近;“逐鸿飞”,追赶着大雁飞行,形容行程快速,也可能有以大雁的自由飞翔来暗示辛判官归乡的畅快。 - **句意**:看着沿途的山峦,感觉离家乡越来越近,踏上归程就像追逐着大雁飞行一样。 - “结绶同为客,登高独送归”: - **字词**:“结绶”,系结印绶,指出仕为官;“同为客”,指两人都在异乡为官;“登高”,登高送别是古代常见的送别方式;“独送归”,独自送别友人归去。 - **句意**:我们当初都系结印绶,一同在异乡为官,如今我独自登高送别你归去。 - “都门足行者,莫讶柳条稀”: - **字词**:“都门”,都城的城门;“足行者”,有很多行人;“讶”,惊讶;“柳条稀”,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送别之人多,所以柳树枝条稀少。 - **句意**:都城的城门外有很多行人,你不要惊讶柳树枝条稀少啊。 ### 现代译文 你被人举荐正要赶赴朝廷征召,还能衣锦还乡荣耀无比。 看着山峦你离家乡越来越近,踏上归程如追逐大雁飞行。 我们曾一同为官在异乡漂泊,如今我独自登高送你归去。 都城门外行人来来往往众多,你莫要惊讶柳树枝条稀少。 ### 创作背景 欧阳修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政治、文化都较为繁荣。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推测,欧阳修与辛判官曾一同在都城为官,如今辛判官被举荐后即将回乡。欧阳修在都城送别友人,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虚实结合**:前两联实写辛判官被举荐、归乡途中的情景,如“看山向家近,上路逐鸿飞”,生动地描绘出辛判官归乡的急切与畅快;后两联则抒发自己送别友人的感受,属于虚写,通过“登高独送归”“莫讶柳条稀”等表达出自己的孤独与不舍,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 **借景抒情**:“看山向家近,上路逐鸿飞”通过描绘沿途的山峦和飞翔的大雁,不仅写出了辛判官归乡的情景,也借景抒发了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同时,“都门足行者,莫讶柳条稀”以都门外行人众多、柳树枝条稀少的景象,烘托出送别时的热闹与自己送别友人的孤寂。 - **语言特色**: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能准确地表达出情感。如“被荐方趋召,还乡仍彩衣”,简单直白地交代了辛判官的情况;“莫讶柳条稀”,以质朴的语言传达出送别时的淡淡惆怅。 - **意境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既有友人归乡的喜悦,又有送别时的孤寂的意境。前两联展现出辛判官归乡的轻松愉悦,而后两联则通过“登高独送归”“柳条稀”等营造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