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登白纻山呈同游苏寺丞
唐宋诗
郭祥正
平湖万顷浮青玉,嫦娥更揽寒光浴。
天高星稀鱼雁沈,风静云消丝管逐。
试听郭子今宵歌,对月不饮奈愁何。
上尽高山万丈之绝顶,侧身可以攀明河。
明河洗君耳,明月照君面。
暂来空洞无物逍遥乡,安用声名夸海县。
前年从军梅山下,林黑只忧偏弩射。
去岁点夫大河北,黄土吹衣无昼夜。
劳劳功业安在哉,出林之木风先摧。
有言不得见天子,卷舌却出金门来。
流光差池鬓垂雪,幸对南山值佳节。
更在桓公游处游,自纾悲歌更清越。
登高何必须重九,零落黄花污浓酒。
岂如桂子散秋香,采露金人举纤手。
举纤手,饮未休,月轮忽转西山头。
明年此会定南北,沈思使我增离忧。
荆榛满眼世路恶,恩忘水覆终难收。
田文昔日三千客,去住如今均一丘。
噫吁嚱,达亦不足恃,穷亦不足羞。
但愿明月照我酒,古来秉烛供遨游。
因谁为谢北海若,酩酊不辨马与牛。
### 简要说明
这首诗是郭祥正中秋登白纻山时呈给同游苏寺丞的作品。诗中先描绘了中秋夜白纻山的美景,接着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功业无成的感慨,又提及眼前佳节聚会的欢乐,最后感叹世事无常、人生聚散,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 逐句注释
- “平湖万顷浮青玉,嫦娥更揽寒光浴”:
- **字词**:“平湖”,平静的湖面;“浮青玉”,形容湖面上的青山像漂浮的青玉;“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寒光”,清冷的月光。
- **句意**:广阔的湖面有万顷之多,青山像青玉般漂浮其上,嫦娥似乎在揽着清冷的月光沐浴。
- “天高星稀鱼雁沈,风静云消丝管逐”:
- **字词**:“鱼雁沈”,鱼和雁都没了踪迹,寓意安静;“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
- **句意**:天空高远,星星稀少,鱼和雁都没了踪影,风停云散,音乐声此起彼伏。
- “试听郭子今宵歌,对月不饮奈愁何”:
- **字词**:“郭子”,作者郭祥正自称。
- **句意**:请听我郭祥正今晚的歌,面对明月如果不饮酒,这忧愁可怎么办。
- “上尽高山万丈之绝顶,侧身可以攀明河”:
- **字词**:“明河”,天河,银河。
- **句意**:登上高山万丈的绝顶,侧过身子仿佛可以攀到银河。
- “明河洗君耳,明月照君面”:
- **字词**:无特殊字词。
- **句意**:用银河水洗洗你的耳朵,用明月照亮你的脸庞。
- “暂来空洞无物逍遥乡,安用声名夸海县”:
- **字词**:“空洞无物”,形容心境空明;“海县”,指天下。
- **句意**:暂且来到这心境空明的逍遥之境,哪里用得着用声名去在天下夸耀。
- “前年从军梅山下,林黑只忧偏弩射”:
- **字词**:“偏弩”,一种弩箭。
- **句意**:前年在梅山下从军,树林黑暗只担心被偏弩射中。
- “去岁点夫大河北,黄土吹衣无昼夜”:
- **字词**:“点夫”,征调民夫。
- **句意**:去年在大河北被征调当民夫,黄土不分昼夜地吹在衣服上。
- “劳劳功业安在哉,出林之木风先摧”:
- **字词**:“劳劳”,忙碌的样子;“出林之木风先摧”,比喻出众的人容易受到打击。
- **句意**:忙碌一生功业在哪里呢,就像高出树林的树木先被风吹倒。
- “有言不得见天子,卷舌却出金门来”:
- **字词**:“金门”,汉代宫门名,这里代指朝廷。
- **句意**:有话却不能见到天子诉说,只能卷舌离开朝廷。
- “流光差池鬓垂雪,幸对南山值佳节”:
- **字词**:“流光”,时光;“差池”,参差不齐;“垂雪”,指头发变白。
- **句意**:时光流逝,两鬓头发参差不齐已变白,幸好面对南山赶上了佳节。
- “更在桓公游处游,自纾悲歌更清越”:
- **字词**:“桓公”,可能指东晋桓温;“纾”,抒发。
- **句意**:又在桓温游览过的地方游览,自己抒发的悲歌更加清越。
- “登高何必须重九,零落黄花污浓酒”:
- **字词**:“重九”,重阳节。
- **句意**:登高不一定非要在重阳节,零落的黄花还会弄脏浓烈的酒。
- “岂如桂子散秋香,采露金人举纤手”:
- **字词**:“采露金人”,传说汉武帝曾造铜人承露盘;“纤手”,纤细的手。
- **句意**:哪比得上桂子散发着秋天的香气,就像采露的金人举起纤细的手。
- “举纤手,饮未休,月轮忽转西山头”:
- **字词**:无特殊字词。
- **句意**:举起手来,饮酒不停,月亮忽然转到了西山头。
- “明年此会定南北,沈思使我增离忧”:
- **字词**:“沈思”,深思。
- **句意**:明年的这次聚会不知道会在南北何方,深思起来让我增添了离别的忧愁。
- “荆榛满眼世路恶,恩忘水覆终难收”:
- **字词**:“荆榛”,荆棘,比喻世路艰难;“水覆”,即覆水难收。
- **句意**:满眼都是荆棘,世路险恶,恩情一旦失去就像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
- “田文昔日三千客,去住如今均一丘”:
- **字词**:“田文”,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一丘”,指坟墓。
- **句意**:田文昔日有三千食客,如今他们的去留都一样成了坟墓。
- “噫吁嚱,达亦不足恃,穷亦不足羞”:
- **字词**:“噫吁嚱”,感叹词;“达”,显达;“穷”,穷困。
- **句意**:唉,显达不值得依靠,穷困也不值得羞愧。
- “但愿明月照我酒,古来秉烛供遨游”:
- **字词**:“秉烛”,拿着蜡烛,指及时行乐。
- **句意**:只希望明月照着我的酒,自古以来人们就拿着蜡烛游玩作乐。
- “因谁为谢北海若,酩酊不辨马与牛”:
- **字词**:“北海若”,北海的海神;“酩酊”,大醉的样子。
- **句意**:托谁去告诉北海的海神,我已大醉得分不清马和牛了。
### 现代译文
广阔的湖面有万顷之多,青山像青玉般漂浮其上,嫦娥似乎在揽着清冷的月光沐浴。天空高远,星星稀少,鱼和雁都没了踪影,风停云散,音乐声此起彼伏。请听我郭祥正今晚的歌,面对明月如果不饮酒,这忧愁可怎么办。登上高山万丈的绝顶,侧过身子仿佛可以攀到银河。用银河水洗洗你的耳朵,用明月照亮你的脸庞。暂且来到这心境空明的逍遥之境,哪里用得着用声名去在天下夸耀。前年在梅山下从军,树林黑暗只担心被偏弩射中。去年在大河北被征调当民夫,黄土不分昼夜地吹在衣服上。忙碌一生功业在哪里呢,就像高出树林的树木先被风吹倒。有话却不能见到天子诉说,只能卷舌离开朝廷。时光流逝,两鬓头发参差不齐已变白,幸好面对南山赶上了佳节。又在桓温游览过的地方游览,自己抒发的悲歌更加清越。登高不一定非要在重阳节,零落的黄花还会弄脏浓烈的酒。哪比得上桂子散发着秋天的香气,就像采露的金人举起纤细的手。举起手来,饮酒不停,月亮忽然转到了西山头。明年的这次聚会不知道会在南北何方,深思起来让我增添了离别的忧愁。满眼都是荆棘,世路险恶,恩情一旦失去就像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田文昔日有三千食客,如今他们的去留都一样成了坟墓。唉,显达不值得依靠,穷困也不值得羞愧。只希望明月照着我的酒,自古以来人们就拿着蜡烛游玩作乐。托谁去告诉北海的海神,我已大醉得分不清马和牛了。
### 创作背景
郭祥正生活在北宋时期,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他登上白纻山与苏寺丞同游之时。当时他可能经历了从军中的危险、征夫的辛劳以及仕途上的挫折,心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态的无奈,借此次登山游玩之机,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
### 艺术赏析
- **表现手法**:
- **虚实结合**:诗的开头描绘中秋夜的湖光山色、明月星河等实景,展现出美丽而宁静的自然景象;而后回忆前年从军、去年当民夫以及仕途不顺等经历则为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 **对比**:将自己仕途的不顺、功业的无成与眼前中秋聚会的欢乐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人生的感慨。如“前年从军梅山下,林黑只忧偏弩射。去岁点夫大河北,黄土吹衣无昼夜”与“平湖万顷浮青玉,嫦娥更揽寒光浴”形成鲜明对比。
- **用典**:运用了“田文三千客”“采露金人”等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借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看法。
- **语言特色**:语言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浓烈。如“上尽高山万丈之绝顶,侧身可以攀明河”等语句,气势磅礴,体现了诗人的豪情;而在抒发感慨时,又用词直白,将自己的忧愁、无奈等情感直接表达出来。
- **意境营造**:诗歌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中秋月夜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随着诗歌的推进,又融入了诗人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凄凉意境,最后以及时行乐的豁达意境作结,多种意境相互交织,使诗歌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